脑象图
教育与大脑关系的实在性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王德堃
 
  教育学与脑科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它们有着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演化规律;更有着各自的成就与辉煌。也正是由于“独立与各自”一词,使它们从源头起就踏上了孤军奋战的遥远征程;两门学科本为“兄弟”,却“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然而,伴随着新世纪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学科间的壁垒已出现了松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乃至编队行进,或许将成为可能。可能与否?仍当遵从古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试从“足下”开始,讲几点教育与大脑的亲缘关系的实在性及其在实践工作中的不可分割性。
一、为什么要和老师讨论大脑?
  大脑是干什么的?其要义有二:1、保障人的生命存在,并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2、“周行而不殆”地生产聪明才智,最终使人成为了人。人的聪明才智当源于思维意识活动,而思维意识活动,它们就沸腾于活生生的大脑细胞之中;就像一泻千里奔流向前的雅鲁藏布江源出于格拉丹东雪山一样。
大脑有多少细胞,竟干出了如此的丰功伟业,致使天下“英雄竞折腰”呢?大脑有1400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又有100——1000个称为突触的对外联系站,  还有一条信息传递快车道称为轴突。认真算一下,细胞与突触的数量级恰恰与银河系的星星一般多;大脑,实乃是一个生物学的宇宙。
  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而是一个又一个的银河系!教师的地位之神圣、之庄严、之责任已超乎文字表述能力之外;只能感悟,只有敬畏。理由非常简单,老师的工作任务就是为人类雕塑大脑细胞,为宇宙雕塑“银河系”。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人讲“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父者,造物之源;工程师者,构建通天塔的精工巧匠也。地位与任务明白了之后,一个重要问题出现了,“大脑可以雕塑吗”?
二、教育的生理学基础¾¾大脑的可塑性
  什么叫作可塑性?可塑性系指环境变化时,大脑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应变化能力,良好的教育激励作为环境刺激,可以使大脑结构发生改变。例如使细胞的突触数目增多、个头增大、密度增加以及界面曲率和穿孔能力的改善等等;这些改变直接引导了突触的连结模式和神经网络特征的形成。人的聪明才智就闪跃在突触连结模式之中,就沸腾于神经网络空间之内;实可赞之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继而,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例如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行为表现以及精神活动等进一步提升。
  假如教育不良,那么,上述一切变化不论结构与功能,均可向相反方向逆转;这是实验科学家早已论证过了的事实。大脑可塑性研究,证明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重塑能力。大脑可塑性,给予了老师一片耕耘的沃土;也给予了老师一轮明镜。老师耕耘的伟业将在明镜中高悬。师者,万世之表也。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¾¾创建原美性大脑
  人们用大脑至大研究宇宙,至小研究纳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现在,伴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开始用大脑来研究大脑自己;从而敲开了箴言般“认识自己”的圣殿之门。对于大脑已知些什么?若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大脑具有两种性质:首先是物质性,它有1400多亿个细胞50多种化学递质、严格排序的基因约束、永不停歇的电磁波动以及与宇宙相关的引力场效应等。这是一个看得见、模得着、测得出的物质世界;一个实实在在的“有”。然后是精神性,它具有具有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情感体验能力;更具有聪明才智的展现能力。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然而,由于情绪、情感、才智的主体性和内在性,就使精神世界跌进了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出的虚无飘渺之中。试问,有谁能称量出词人李清照那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离愁别绪呢。精神性的大脑,给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道解“无”的举世难题。
  对于大脑,还知些什么?若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大脑更具有三种性质:其一是大脑的时变性。时变性的佐征之一,是脑部电活动的无周期性;翻开任何一份足够临床医生做诊断的脑电图,你都无法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波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时间”这只巨手在转瞬之间,已经对细胞、突触、网络活动、重新做了修饰;势态已大不同前。大脑的时变性是大脑可塑性的基础;大脑的时变性为老师施教,提供了无限机会。如果大脑三年一变,企不误了老师的“农时”!而可塑性也就变得“迢迢”了。大脑的时变性是对先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伟大思想的一种诠释;大脑的时变性,使“与时俱进”成为了可能。
  时变性赋予大脑思维意识活动的无限自由,但是,当思维奔放到“上穷碧落,下黄泉”而无所约束的时候,则必然导致精神崩溃;意识将从混沌走向混沌,直至消亡。那么,谁来约束大脑?自然是数学的理性。
  其二是大脑的数理性。脑电波与生俱有,它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指征;是生命活动绚丽的航标灯。脑电波如环之无端,周行而不殆;“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脑电波如先哲所述之“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详见《老子》二十一章)。这段述“道”之论,似已涵盖了脑电波与精神事件之密不可分,且明确地将之置于“惟道是从”的法规之下;思维意识活动尽可无限自由地“恍兮惚兮”,但必须遵从于“道法自然”的准则。
  脑电波是遵从“道法自然”准则的典范。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在其“不见首尾”的运动中截取片段来观察,脑电波乃是一长串完全随机的数字序列;能构成临床诊断的数字域当在0.5¾60赫兹间。对它们一眼望去,则是一片混沌,全无个章法可谈。
  然而,就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大脑却巧妙地展示着大自然所赋予的那种数学约束力和数学美。脑电波在随机时变中,常常选择3、5、8、13、21、34、55赫兹数编组行进。这种数,就是植物叶序学中所论述的斐波纳契数。这种数学特征,见于植物的花瓣与萼片的形成;也见于兔子的繁殖与出生;更见于人类脑电波的编组与运行。斐波纳契数列,彰显著两条美丽的数学规律,即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再之,每两个相邻数之比又都是“黄金数”(详见王德堃《实用脑波图谱学》)。究其竟,这种广泛存在的数学模式,乃是大自然对生命动态系统的一种严格约束;数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把“恍兮  惚兮”样地运动,把思维意识活动的无限自由,约束在人类自然审美观的范畴之内。
  赞美大脑!顶礼道法!敬畏自然!这当是哲学思维的一条神圣守则。那么,倡导守则的意义何在?创建原美性大脑,这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其三是大脑的原美性。伴随着宇宙的不断演化,大自然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数学模式,这些迷人而微妙的规律,构建了一种严格的数学约束力。这种约束力的深层意义,乃在于使大自然从混沌走向有序。大脑,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必然,也必须接受大自然普遍规则的约束,从无序走向原美。
  原美之说,始见于《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学而时习”后得知,所谓原美者,乃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明法、万物成理之本源;是不言、不议、不说的最高智慧、最高道德的根由。万物之本根何在?可观于天地;人之本根何在?可观于大脑。
  与生命共存,与天地共舞之脑电波,拥有自然之数学美(斐波纳契数与黄金数)。在人群中数学美的表达机率为15.3—22.2%。唤起大脑数学美的表达,引导大脑走向原美,这是天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长安米贵居何易”!创建原美性大脑,可能吗?还得从“累土”说起。
四、教育的丰富环境与大脑的关系
  大脑的可塑性是教育的基础;丰富环境是教育的主要因素。学术界常将丰富环境定义为具有各式各样的实物、具有多感官刺激、具有运动机会和具有社会性情感体验。
  在丰富环境中接受教育,大脑会引发哪些改变?若从结构上看,可见神经细胞体和细胞核增大、突触连结的面积增大、皮层增厚和质量增加、胶质细胞增多;这些都是神经细胞被广泛激活的一种表现。它们与认知能力的广度、深度与速度密切相关。更有一项大家熟知的改变,那就是海马的长时程效应增强;这与记忆能力增强密切相关。若从分子上看,丰富环境可以影响海马GC—RS基因表达、可以促使糖皮质激素水平下降;这些改变对于海马都具有保护意义,从而促进了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强化。
  上述实验说明了大脑可塑性已经成为行为适应性的生理基础;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大脑可塑性的主要因素;丰富环境对大脑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它能提高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那么,环境对大脑的积极意义是无限的吗?非也。
五、教育过程中的“乘势”与“待时”  
  自《孟子·公孙丑上》始,就有了“拔苗助长”的成语之诫,且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但是,“拔苗助长”的故事,却历代不衰。实乃未解“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之就理。举例以述揠苗之不可为(至少是对大脑之不可为)。
  1、关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若从脑电波发展过程来看,它有三次里程碑式的整合时期。第一次整合是在3岁时,此时Q活动(4—7HZ)具有了节律性特征,6HZ波十分活跃;第二次整合是在6岁时,此时α活动(8—13HZ)具有了节律性特征,10HZ波开始形成;第三次整合是在14岁时,此时轴突髓鞘快速生长,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速度。如果能乘大脑发育关键期之“势”,实行积极教育,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工作上流行一种对脑电波中α活动的认识,那就是“α波出现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诚然,α波是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主体波形;但在临床上却有大悖其道者。例如α波昏迷、先天愚、早老性痴呆、脑动脉动硬化、精神分裂症等病人,也表现有完好的α波。所以,对α波的一味追求,实为冒险之举;对儿童有过急之弊、对成人,有度之嫌。“道法自然”,当思之、念之、警之再三。
  2、关于右脑开发。开发右脑,这也是一种流行的认识;因为右脑长于形象思维,具有发明创造能力、拓疆冒险精神、琴棋书画素养,翩翩然如一位白马王子。而左脑则长于逻辑思维,具有数理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稳重求实精神、事必躬亲,肃肃然如哲如师。故右脑受到追逐当事出有因。但是,若将开发右脑作为教育目标,则必有远忧之虑;思之再,当缓行。试想,如果给幻想的、冒险的右脑以无限自由(开发、再开发!),而不接受左脑哲学的、理性的约束;久而久之,必将出现盲目与狂放,精神将为之一溃。
  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完整的脑,一个完美的精神;当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天地大美为尊,当以和谐、整一、原美为纪。刻意追求则常与愿违。况且,在左右半脑之间,还有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学名胼胝体;它拥有2亿条神经纤维,每1秒钟能通过40亿次振荡,从而将两个半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大脑,是古训中“和而不同”的君子;是今学中“双赢”的典范。
  右脑是说了不做的脑,左脑是做了不说的脑。教育,当培养又说又做的脑;这便是全脑教育。全脑教育是道纪约束的结果,也是大脑生理结构所导致之必然。全脑教育必将在“百年树人”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建立丰功伟业。
  3、关于睡眠。在日常工作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工作忙,由于作业多,首先被挤掉一个项目就是睡眠。总认为睡眠一事可有、可无、可补;此悦大谬。譬如,一只实验小狗,给它好吃、好喝、好待遇;就是不许它睡觉,一打盹儿,便唤醒。7天之后,小狗死亡。可见睡眠意义之大。
睡眠作用有三:共一,对儿童来讲,在睡眠期,大脑神经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它能促进孩子健康发育成长。其二。对任何人来讲在睡眠期,大脑对白天输入的纷繁信号进行重新组合,剔除干扰,做高保真回放,以增加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其三,保证休息,缓解疲劳。如果,因为道法之不言、不议、不说而忽视了睡眠,企不误了大事。
六、大脑高级功能能的物理学可表述性¾脑象图技术简介。
  思维意识之布局,聪明才智之特征,原美本根之深浅,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这一切,都源出于大脑的神经细胞、细胞的突触以及由它们所建构的复杂的、开放的网络巨系统;这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生物银河系”。宇宙银河系,因太远而不可及;生物银河系,因太近而不可及。若想可及,则当另辟蹊跷;寻找新思想、提出新概念、建立新平台、作出新解释。
  脑象图技术提出了三个崭新的概念,即大脑的时变性,大脑的数理性以及大脑的原美性。进而,将“时间之箭”作为脑电波存在的根本条件,纳入一组涵数,进计算机做成“象”处理(此象,乃“万象更新”之象)。从而,为研究大脑高级功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样,精神世界的“虚无”终于演化成为了物质世界的“万有”。
  脑象图技术,是用物理学方法测量大脑高级功能的一种生理性的便捷、有效、实用、普及型技术。它的判识十分简单。依据由脑电波运动轨迹所构建的几何图形的面积、网格密度、中心花样、节奏表现、空间表征等条件,建立百分标准,以确认大脑高级功能之特长(详见王德堃“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鲜灵活现,一目了然。
  脑象图技术是1985年立题,1989年通过专家组鉴定,199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年来,脑象图技术研究涉及了东西南北;也涉及了陆地天空和海洋。它与北京八中合作,遴选超常少儿班;也与昆明新萌学校合作,为弱智儿童寻找大脑功能亮点;还与黑龙江四中合作,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做了调查。它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组建了中国少年女排希望队,为中国女排跃出低谷,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与北京507所合作,对空间环境对大脑的影响作了研究,并明确提出了脑疲劳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还与青岛潜艇学院合作,对艇长的大脑高级功能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技术还对(原)南德集团领导组成员脑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做了研讨;虽无救于燃眉,但足可警后者。该技术,更在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课题组,受到了鼎力之助,致使脑象图技术得以在我国学前教育和全脑教育中顺利展开(详见《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05)》科技专家档案脑象图技术奠基人王德堃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脑象图技术作为“器”,它为精神世界的可认知性提供了论据;它为“认识自己”成为了可能;它终于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稳稳地站在了现代实验室基础之上。
  教育之与大脑,如阴阳之为互根、如手足之为互亲、如肝胆之为相照。教育与脑科学联系,必将再度创造中华民族智慧的千秋辉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