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称谓,属于道德范畴。大家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探幽入微,丝毫必辨。
心理学家说:为什么你的人缘关系差?是因为你不懂“称谓效应”。
在一所小学的某个年纪,有一个孩子很特殊,她的特殊是因为她的行为与其他孩子不同:上课的时候她要么呆呆地趴在课桌上一言不发,要么自言自语玩自己的小物品,老师多次提醒,她总是无动于衷;课外活动时同学们都到校园做游戏,她却一个人躲在远远的角落里看蚂蚁搬家,从来不与他人交往。结果同学们都笑她傻。
班主任老师看到她这样,很是着急,于是与她的家长交换意见时得知她的乳名叫圈圈。
一天下午课间的时候,老师发现她一个人在教室内转悠,就亲切地问:“圈圈,你怎么不出去玩?”她一改平时的冷漠,惊喜的问:“你怎么知道我叫圈圈?”
老师拉过她的手蹲下身看着她的眼睛说:“因为我很喜欢你,你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
“他们都说我傻,没人和我玩。”圈圈的脸上显出无奈的神情,老师知道她还是愿意融入这个集体的。
“圈圈有这么好听的名字,怎么会傻呢?是你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吧!如果课堂上你能抬起头认真听讲,老师提出问题你能大声回答,同学们肯定会给你掌声的。”
“真的吗?”圈圈不是很相信,但是她希望自己能融入这个班级。
老师趁热打铁的说:“课堂上咱试一下就知道了,到时候,我一叫圈圈,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到!让全班同学都听到,好吗?”
圈圈好像从我的鼓励中得到了力量,大声地说:“好!”从此,圈圈终于敢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了,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理学表明,人们对自己的名字是非常重视的。在交际中,如何称呼对方就体现着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
称呼的暗示效应是不可小觑的:小名一般是非常亲近的人才会知道,而且孩子听到小名,也会从心理上感受到母爱的成分。其实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之间的称呼,在适合的场所叫适合的称谓,能够让人感受完全不同。
心理学家指出,其实在生活中,称谓效应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遇到一个难以接近的朋友,你试图接近对方,不妨直呼其名或者请对方直接称呼你的名字;面对同事,如果希望和他们走的更近,不妨偶尔称呼他们的昵称,或者让对方称呼你的昵称。
当然这个过程必须要表现自然,这样对方才不会感觉你是装腔作势,如果真的能够改变称呼,那么你们之间的距离肯定能够因此而接近,事情也就会变得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