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艺术,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一尊美丽少女像的雕塑中。由于热忱与全身心的投入,这尊天使般的少女雕像竟然活了。心理学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执著追求,热爱到了“忘我”之境,往往会有奇迹发生。
二、鲶鱼效应
渔民都知道,沙丁鱼活的比死的价值高很多,可是沙丁鱼基本上是离水就死,所以渔民要把它活着运回来很难。但有个挪威渔民却身怀绝技,他每次运回的沙丁鱼都是活蹦乱跳的,他却从来不公开其中奥秘。直到他死后,别人才发现他的鱼糟里只不过有一条鲶鱼而已。原来,沙丁鱼对鲶鱼有一种陌生感和惊惧感,而鲶鱼好动、生命力又极强,沙丁鱼便在这种陌生感和惊惧感中神经紧崩,生命得以延续。有人从中悟出一种用人的道理:一个公司人员若长期固定,便会失去新鲜感与活力,容易产生惰性,如果经常聘请一些“鲶鱼"加入自己的团队,会使团队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就是“鲶鱼效应”。它还告诉我们:引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可以调动内驱力,激活创造性,焕发聪明才智。
三、牛犊效应
美国主管高校入学考试的出题部门,曾三次出现标准答案失误的情况,结果都是应试学生将其纠正过来,“中学生三胜考试院大人物”传为美谈。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下列各行数中,哪一行既含有某个整数的平方,又含有另一个整数的立方?
(A) 7、2、5、4、6
( B) 3、8、6、9、7
(C) 5、4、3、8、2
(D) 9、5、7、3、6
(E) 5、6、3、7、4
出题者预定标准答案是(B),理由是,9是3的平方,8是2的立方。答案(C)是用来迷惑学生的,他们认为:4是2的平方,8是2的立方,二次用到2,不符合题中“另一个整数"的要求。由于疏忽,他们没有考虑到(C)中,8固然是2的立方,但4也是-2的平方,2和-2当然是不同的两个整数,因此,(C)和(B)一样是正确的。中学生纠正大专家的失误,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有人称之为“牛犊效应”。《中国诗词大会》上就有这样的“牛犊”。
四、摩西奶奶效应
摩西奶奶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潜才能而不知,只是没有触发点。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写《聊斋志异》却身手不凡,柯南道尔行医无所作为,写《福尔摩斯》却让世界上最高级的侦探叹为观止,丘吉尔竞选惨败,退而写回忆录,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
美国有位老太太叫安娜·玛丽·摩西(1860~1961),活了101岁,她有10个孩子,30多个孙子,绝对是老奶奶级的。她出身农民,直到76岁时才发现自己有绘画天才,便开始作画,80岁时举行首次个人画展,成为美国著名的原始派(风俗画)画家,留下1600多幅作品。美国学者把这件事叫作“摩西奶奶效应”,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唤醒自己的潜能,这种潜能就会自行泯灭。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要触发自己的爆发点,认识自己,进而选择正确的人生路。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那么生活会是多么的美好!
摩西奶奶的画
五、姆佩姆巴效应(姆潘巴现象)
上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中学生姆佩姆巴,一次在热牛奶里加了糖,打算做冰淇淋。冰箱容量有限,眼见被别的同学放的牛奶占满了,他来不及等热牛奶凉下来就放入了冰箱。奇怪的是他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更快。他的这一发现,被老师和同学当成笑料。而姆佩姆巴却没有放过这一发现,向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请教,奥斯博尔内教授做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都肯定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现象,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如果姆佩姆巴在大家的笑声中停止了求教,轻易放过这种奇怪的现象,就会与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同样的,如果牛顿轻易就放过了砸在头上的苹果,现代物理学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少年。它的意义在于要敢于“疑”,勇于探索,科学是寻根问底的孩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都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这些都可能是你潜能、智慧的触发点、爆发点,所以需要不气馁、多质疑、多求教、勤思考、有恒心,“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许从此开启你开挂的智慧人生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