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有个吝啬鬼掉河里了,然后岸边的人就来救他。其中一个人对他喊到:“快把你手伸过来,我把你拉上来!”但是吝啬鬼听了这话后,不为所动,就是不伸手。而另一个人却对他喊到:“我把手伸过来,你抓住我的手。”结果这个吝啬鬼一听这话,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
两个救人的人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结果吝啬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牵扯到我们今天要说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一样的描述,导致的不同的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为什么叫“框架”效应,而不是其他名字呢?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或问题的描述,都会产生一个框架,而对方的反应基本就在这个框架限定范围之内,所以才称之为“框架效应”。
说得再简单点,就是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说。
如何利用“框架效应”教育孩子
理解了框架效应,我们就应该明白,孩子的反应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跟父母的表达有着绝对影响。很多时候,虽然对孩子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换种方式却可以更容易获得孩子的配合。
首先,父母需要建立正确的框架倾向
在我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框架方向上就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往往建立的是一种批评否定的框架,是带着挑刺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在这种框架下,孩子只能做出对抗性的反应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框架下,叛逆是一种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就跟我提出的“肯定式教养”理念不谋而合了。你建立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框架,就决定了孩子做出何种反应。所以不要怪你孩子叛逆不听话,而是你一开始建立的框架就有问题。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叽了,在你建立的否定框架下,你会批评指责孩子的拖拉磨叽,而孩子显然是不会喜欢被别人批评的,为了证明自己,他就会必然跟父母对着干,更加的拖拉磨叽。
而当你建立了肯定的框架,更多地看到孩子写作业时表现出来的其他优点,肯定表扬孩子时,孩子就会喜欢作业,更加积极地写。拖拉磨叽这种小毛病会随着孩子的热爱而逐渐消失。
当然,对于框架倾向,不仅仅是只有肯定、否定,还有像积极、消极,收益、损失等等。一般来说,正面的框架会更受孩子欢迎,也就越容易影响孩子。
其次,具体细节上要掌握一些话术
当我们教育孩子时选择的框架方向没有大问题时,具体影响我们教育结果的就是我们对细节的把控了。
其实对于具体的话术,网上教的文章有很多,毕竟父母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可以拿来就用的话术,所以我也不想多说了。一般来说,话术讲究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先共情,后解决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套路。
只要父母掌握了这个基本套路,基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沟通问题,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
走进荣乐,带你欢乐!
荣乐心理咨询是您的不二之选!
咨询电话:5187778 1384660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