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你看到的事实,对事不对人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弄脏了地板,家长们会脱口而出:你看你,又把地板弄脏了,你能不能小心一点?
这种用“你”开头的句式,一上来就是责备,当人不断被指责做错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执行对方的指令。
所以,遇事不要先指责。
你可以换成“我”的表达方式,描述我看到的事实,把焦点放在事情本身。
比如:我看到地板脏了;我看到卫生间的灯还开着;我看到玩具很乱。
当大人描述自己看到的问题时,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他不知道,就进行下一步。
2、说出提示,不亲自上手
一般情况下,如果看到孩子把橘子皮丢在沙发上,我们不要说:“怎么把橘子皮放在沙发上?你当这是垃圾堆吗?”
然后边抱怨边帮孩子收拾,或者命令他收拾。
我们的任何教育,都该是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们包办,还抱怨他们添麻烦。
你可以先描述事实:“我看到橘子皮在沙发上。”
然后给出提示:“橘子皮应该扔在垃圾桶里。”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也是给出提示。
比如孩子把鞋子穿反了,所以提不上去,你就可以给出提示:鞋子提不上去,这是为什么呢?要不换另一只试试?
3、不说长篇大论,只说简单词语
当时间已经很晚了,孩子的玩具还摆放得乱糟糟的。
你不要上来就说:我都跟你们说多少遍了?玩具玩完了要收拾,你们也答应好了洗完澡就收拾,可是你们一直在疯玩,我怎么没看出你们有收拾的意思?
只需要简单的描述:孩子们,玩具。
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孩子都特别讨厌长篇大论,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记不住复杂的一串话,长此以往,只能屏蔽你,对他们来说,话越短越容易记住,也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不要给孩子定性
比如,当孩子祸害了你的化妆品时。
你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捣蛋?都说不要碰我的化妆品,你真是不乖!
可以说:我太心疼了,那是我最喜欢的口红,你却弄碎了。
甚至你可以语气中带着生气。
当孩子做错事时,他们并不介意看到大人表达真实感受。
他们介意的,是你对他们品行和人格的肆意评价。
这时候可能有家长会疑惑,我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好吗?
其实,当我们生气时,还假惺惺地说自己没生气,然后开始给孩子定性,说教,这样才不好。
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你的心情造成了影响,这就给了孩子一个正当且合理的改变理由。
5、说出未来的解决方案
屡教不改的孩子,其实是不知道犯了错该怎么办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看到孩子做错事,就马上给出惩罚,然后问孩子知不知错,就结束了。
其实这没什么用,因为惩罚了这次,阻止不了下次犯同样的错。
比如,孩子总是尿床。
你就可以说:”你已经连续3天尿床了,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也许是睡前喝太多水了,以后半夜妈妈叫你去一趟厕所吧。如果这样还不行,那我们可以试着......“
你不能指望惩罚孩子一次,他就绝不再犯同样的错,因为一个一而再会犯的错,一定是哪里有问题,我们要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