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五。正常情况下,孩子们都应该在学校迎接期末复习,或课间时跟同学们游戏玩耍。
可爸爸妈妈一早去上班后,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小军(化名)却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他既没去学校,也没出去玩。这样的状态差不多持续了三个月,有时父母逼得急了,小军还会闹离家出走。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小军成绩非常优秀,长期担任班长,还是上一届的大队长。去年9月开学初,学校大队长换届选举,小军意外落选。内疚、自责、挫败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小军,终于选择逃避一切,不想与老师和同学见面。
故事
竞选大队长失败 优秀生得了上学恐惧症
“第一次与小军见面,是在我的诊室,由他妈妈领着进来,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子,见了我还主动打招呼问好,非常大方得体,完全看不出有什么地方需要我的帮助。”杭州市七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跟记者讲述了小军的状况。
因为小军实在不愿意去上学,找不到原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小军父母,只好带上小军寻求周主任的帮助。
周主任跟小军聊了好一会儿,刚开始的沟通都很顺畅。但只要周主任一提及学校,小军就会表现出焦虑和恐惧情绪。
小军告诉周主任,从上小学开始,他的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几名,他不仅是班长,还是大队长。去年下半年,他入读六年级了,这是他在小学里的最后一年,如果不出意外,以他的成绩和能力,可以再次当选大队长,然后非常完美地小学毕业。
可是,有些事情就这么意想不到地发生了。按照惯例,大队长竞选在9月开学初进行,小军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候选人之一。但非常不巧的是,他那段时间生病了,晚上睡不好,对于竞选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得不够充分,导致在竞选演讲时突然卡壳。
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演讲时的表现有关,反正小军落选了。落选后,班里的同学和老师多少表现出一点失望;回家后,爸爸妈妈也开玩笑说他“丢官”了。就是这些说者无心的话,却让听者上心了,谁都没看出来,小军的内心充满了内疚、自责和挫败感。
“我是代表班级去参加竞选的,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没脸面对大家,虽然同学们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他们背后肯定在议论我,他们内心一定看不起我……”在小军的内心,经常发出这样一个声音。
于是,没过多久,他觉得在教室呆着就如坐针毡,老师讲课也完全听不进去,后来所幸连教室也不想进去。慢慢地,每天一到上学时间,他就会要么肚子痛,要么头痛,反正就是浑身不舒服等各种理由,来逃避去学校。几天后,父母识破了他的花招,就强行送他去上学,不料他一进校门就全身冒汗、脸色苍白……
三个月来,每天同学们去学校的时间,小军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看书、看看报、上上网。期间又有好几次父母试着把他送进学校,但每次把他逼急的结果就是哭闹、逃学,最后甚至离家出走。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来做过两次治疗,暂时的诊断是学校恐惧症。如果再耽误下去,可能会演变成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周主任不无担心地说。
小学时的大队长 上了初中一个多学期就休学
小军的故事,仅仅是个例吗?杭州长寿桥小学专职心理咨询师周佶说,类似的事情时不时会出现,优秀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确实值得引起重视。
周老师跟记者讲了一个专程从绍兴跑到杭州来向他求助的学生故事。
两年前,一个初一女生在妈妈的陪同下找到周老师,原因是该女生幻想自己将要出国,并做出邀请大家开同学会告别等诸多离奇事情,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出国这回事。
据周老师描述,整个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
从上小学开始,苗苗(化名)一直都很优秀,担任学校的大队长,主持、演讲等校园活动样样出色。最后,她不负家长所望,进入当地非常好的一家民办中学。然而,她的强项是组织社会活动,而不是成绩方面。当她面对民办中学的高压学习时,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她又住校,没有家人及时帮忙进行心理舒缓工作,所有的压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就这样,初一第一个学期结束,苗苗的成绩一落千丈。
从第二学期开始,苗苗开始表现出幻想,她想象着自己很快就要出国,马上就要逃离这个令她喘不过气来的世界,想着想着,她就“弄假成真”了。到处跟人讲自己几月几号将要出国,并邀请大家开同学会道别。
起初,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信以为真。直到老师跟家长联系,才得知完全没有这回事情。
周老师和当地的心理医生都诊断为,女孩是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青春期情感障碍,但因为早就过了三个月的最佳救护期,最终苗苗只能休学接受进一步治疗。
建议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1、抓住前三个月最佳救护期
关于竞选大队长一事,长期在学校里做心理工作的周佶老师深有感触。
“有一个今年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以前也是我们学校的大队长,因为马上就要毕业,今年没有参选,只做了主持人。那天在竞选现场,他跟我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过程’,非常能表达这部分孩子的心声。”周老师说。
这样一次全校瞩目的竞选,参选者代表各自的集体竭尽全力争取,但名额却只有一个,注定一定有人会落选。周老师说,落选的学生中,如果本身只是抱着打酱油的态度来的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那些抱着志在必得心态来竞选的学生,落选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需要尽早给予心理疏导。
就像地震后有黄金抢救72小时一样,在心理问题的诊治中也有一个最佳救护期,时间是三个月。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前三个月会有自我保护、自我舒缓的能力,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好转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
正如小军在落选以后,整天呆在家里,一个人胡思乱想钻牛角尖,只会令他在这个问题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越早进行干预,好转得越快,后遗的问题也越少。
因此,每年长寿桥小学大队长竞选时,周老师就会来到现场,专门为那些落选的学生做一次短暂的心理干预。别看有的孩子落选后表情很淡定,但事实上其内心像钱江潮涌一样,起伏不定,千万别让这些孩子平时的修养掩盖了他们内心的脆弱。
周老师说:“很多时候,老师们会跟孩子讲‘没关系’、‘下次再努力’等话,但这种道理的灌输最多只能算是安慰,并不属于心理疏导或干预。真正的心理疏导要由内而外的发泄才能起效。”
所以,周老师的做法是,找那些落选的学生坐下来聊,让他们尽情地哭、尽情地说,引导他们回顾竞选的整个过程,并在讨论中,由他们自己去打破“志在必得”这个不合理的信念。要是有的孩子年纪小还没办法开展讨论,可以试着通过沙盘游戏,让他们把内心的挫败感尽情表达出来。
2、家长应该扮演好 “垃圾桶”的角色
学校里每个学期都会有各种考试、竞选之类的事情,只要是与评价有关,就无可避免地会对部分孩子造成困扰。不过,与今后孩子们要面对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各种压力相比,学校里的这些事件只是“小儿科”,周国岭认为,这时候更应该发挥“疫苗”作用,让孩子们接触挫败,不过应该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因此,竞选之后,老师和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及时引导。
分析小军和苗苗这两个孩子的故事,周主任和周佶老师都觉得,这两个家庭的家长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反而有些做法还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耽误孩子治疗。
周主任建议:“部分家长需要摆正姿态,孩子落选不是丢官,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中庸’,并适当学会放弃。不争第一,不落最后的孩子幸福感最强。”
而周老师觉得,在一般的家庭中,家长通常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孩子回家跟父母讲自己在学校里的事情,通常孩子才讲了一分钟,家长随后的评价则是滔滔不绝,这样家长说得越多,只会让孩子越难过。正确的做法是,家长扮演好一个“垃圾桶”的角色,学会认真倾听。
“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家长用强有力地臂膀怀抱着孩子,静静倾听他(她)的倾诉,不需要给予任何评价,只要听孩子说即可,让他们尽情把心里的垃圾倒出来,孩子的内心就会平和很多。”周老师说。